Profile Photo
隔靴搔痒
公众号:他者的边界
来玩~
  1. UAPP
  2. 私信
  3. 归档


《国家宝藏》刚开播的时候,我其实并没有看下去,因为当时已经播了几集,我直接点了河南博物院的内容,结果很不习惯里面怎么出来刘涛扮演妇好了?

我以为上来会跟纪录片一样深挖文物干货,没有做好上来看古装剧情景再现(再造)的思想准备,非常沮丧地点了叉。

后来再看是那时没有整个安静的时间段看东西,综艺节目比较适合我边干别的事边看,所以再次点开,却看得很愉快了。

全部看完后,期间也有很多感动的时刻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,就没必要复述感受。后来和本地以前跑文物口的记者讨论过,这个节目为什么能火呢?

我们都不是节目制作方,非常外行了。只是觉得,现在是“可视化”的时代,怎么【讲好】故事,是大家的各凭本事。《国家宝藏》结构性很明显,每个博物馆(院)一集,分总结构,三个文物,各自古今两段情境(一个演绎故事,一个当代故事,每个文物之间会有博物馆长相互点评岔开),最后大汇总、宣誓。

你看,《国家宝藏》并不是在讲文物,是在“讲故事”。

从这个角度上讲,找张国立当主持人(一号讲解员)再合适不过了吧?

讲文物——是有门槛的单向性操作。从内容上来看,要把文物更方面信息讲出来;从形式上,大致也只能是现场文物展示+led屏视频展示两种方式。尽管也许同样能做的很过瘾,但是这些信息是有门槛的,是小众化的,是互动不强的、更符合纪录片的要求但难以说是“综艺”。

讲故事——就不一样了,是综艺擅长的。从角色上看,可以吸纳任何符合要求的艺人(有演技的,有联系的,有流量的,或者有特长的,都可以加入);从内容上看,是一次空间和展示形式都多样开放的艺术创作,跳脱了“文物”属性的框框;从效果上,可以因为展示形式和“故事”情节,实现和观众的情感互动。

所以,《国家宝藏》既然套路是“讲故事”,那就需要“亮点”“共鸣点”“爆点”。所以骨笛研究者将珍贵的文物骨交给骨笛吹奏者,千年前法律执行者“喜”的执着与自豪,大克鼎的传奇与守护……观众接触的是“零门槛”的精彩故事,这些故事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质和打动人心的跌宕点。

对,《国家宝藏》是一期综艺节目,它选择文物的诀窍并不在于文物价值这一个单一选项,而是具有“戏剧切口”这一“综艺属性”。

有的文物很好,但是能够激发共鸣的区域比较小、影响力比较小众(最好能够上升到全民族、全民族的苦难或者全民族的记忆);

有的文物很好,但是其突出特质并不好做文章(会退而求其次在其他不重要的文物内容上做文章);

有的文物很好,但是缺乏故事创作点(主要针对每一个历史演绎环节,最好涉及知名人物、知名事件)。

有的文物比较好,但是“今生故事”难以寻找到感人事件(最好有曲折、感人、震撼的文物守护保护或特殊关联,时间跨度和年龄跨度遇强愈好)。

《国家宝藏》在高端文物和博物馆包装下,仍然是个“讲故事”“比演技”“拼剧本”的【大型综艺节目】,只不过以流畅、精彩、正面、激情的故事属性隐藏(淡化)了其综艺属性,但是它的综艺属性也决定了只能够帮助不具备或较少俱备”文物基础“的广大观众,更快感知到文物的历史感和文化感,达到吸引人走进博物馆的目的,而不能够满足小众群体“就文物谈文物”的需求。这是由节目属性本身所决定的,也不必苛求。

评论
热度(5)